新浪新闻客户端

今天,上甘岭战役爆发70周年

今天,上甘岭战役爆发70周年
2022年10月14日 10:03 新浪网 作者 新浪军事
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

  “雄狮怒吼豺狼尽,气壮山河美帝惊。”今天是上甘岭战役爆发70周年。此刻让我们重温这场战役,去铭记这段辉煌历史,传承并发扬伟大的“上甘岭精神”。

  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期间一场非常重要的战役,从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,共历时四十三天,双方在面积仅3.7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进行了激烈的争夺,投入的兵力、兵器逐步增加,又由战斗发展为战役。志愿军参战部队依托坑道与敌反复争夺阵地二十九次,最终取得了胜利。

  上甘岭战役中的炮兵火力密度,已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水平。平均每秒就达6发,每平方米的土地上就有76枚炮弹爆炸。美军在此役中,对志愿军两个连约3.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,倾泻炮弹190余万发。我方阵地山头被削低两米,许多岩石坑道的长度被炸短了三四米。后来,美军火力倾泻的专用名词“范佛里特弹药量”就是在这次战斗中产生的。

  上甘岭战役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图腾。革命先辈们用生命铸就了不朽的“上甘岭精神”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乘风破浪、奋勇前行。“上甘岭精神”被誉为是奉献、拼搏、胜利的象征。

  为了祖国,为了人民,为了胜利的奉献精神。“一腔热血因国洒,万里枯骨起丰碑。”排长孙占元在两条腿被炸断的情况下,仍坚持指挥战斗,当美军冲到他身边时,他毅然地拉响手榴弹,与敌同归于尽,保证了反击战斗的胜利;作为通讯员的黄继光,在部队冲击受阻的情况下,挺身而出,用自己的身体堵塞敌人的枪眼,为部队前进开辟了道路,保证了反击的胜利;刚刚入伍不久的胡修道,在战友都伤亡的情况下一人顽强作战,从上午打到黄昏,打退了敌41次冲锋,歼敌280余人,在后续力量的增援下,守住了阵地。为了这次战役的胜利,志愿军牺牲或负伤共有1.15万余人。先烈们用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,戳穿了美帝国主义“纸老虎”的面目。

  不屈不挠,团结战斗,战胜困难的拼搏精神。“松骨峰边忠士勇,上甘岭上铁军坚。”上甘岭战役中,面对敌人炮火的狂轰滥炸,16个连队全部被打散,其中坚守阵地的15军45师134团3营8连伤亡惨重,被迫转入坑道作战,面对断水断粮的绝境,8连成立了“坑道临时党支部”,将来自16个单位的官兵凝聚在一起,党员骨干带领剩余官兵顽强战斗。坑道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,坚强领导,将官兵们紧密团结在一起,克服困难,坚持战斗。为巩固和恢复597.9高地做出重要贡献。其中,广为传颂的“一个苹果的故事”,更是彰显了危难关头战友之间的深厚情谊,成为上甘岭战役中官兵团结友爱、克服困难的典范。

  英勇顽强,坚决战斗,血战到底的胜利精神。“炮震枪林英烈死,金戈铁马霸雄归。”15军45师134团3营8连官兵用生命践行“只吹冲锋号,不打退堂鼓”的铁血连魂,浴血奋战43天,坚守坑道14昼夜,3次打光3次重建。战士们凭着英勇顽强的革命意志坚持战斗,最终将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插上了上甘岭的主峰,取得了上甘岭防御战的彻底胜利。

  中华儿女报国心,铁骨铮铮可爱人。正是因为可爱的志愿军将士们为了胜利一次次奋不顾身、英勇顽强的战斗,才有了如今的和平年代。正是他们冲锋陷阵、血战到底,取得了最终胜利,新中国才不会再次沉沦,民族复兴才有希望。上甘岭战役的胜利,不仅给了敌人沉重打击、彻底粉碎敌“金化攻势”,还奠定了朝韩的南疆北界、换来东亚地区几十年的和平。秦基伟将军说:“上甘岭战役不仅从军事上打垮了敌人的攻势,也打出了我军的指挥艺术、战斗作风和团队精神,打出了国威军威。”

  铭记来时路,奋力谱新篇。一直以来,空降兵部队始终把上甘岭精神作为激励广大官兵战胜艰难险阻、创造辉煌战绩的传家法宝,代代相传,发扬光大。新时代的空降兵部队官兵赓续先辈精神血脉,握起传承70年的接力棒,先后圆满完成了抢险救灾、联演联训、国际军事比赛等多项重大任务,以奋进姿态冲锋在前行道路上,用实际行动谱写着新时代篇章。

  风雨70载,虽然上甘岭战役的硝烟早已散去,但留下的“上甘岭精神”将会永世传承。这种上甘岭精神是为了祖国、为了人民、为了胜利的奉献精神;是不屈不挠、团结战斗、战胜困难的拼搏精神;是英勇顽强、坚决战斗、血战到底的胜利精神。作为新时代革命军人,我们要把学习发扬“上甘岭精神”作为一种使命,并将其内化为克服一切艰难险阻、战胜一切强大敌人的力量源泉。

特别声明: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。如有关于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。
权利保护声明页/Notice to Right Holders

举报邮箱:jubao@vip.sina.com

Copyright © 1996-2024 SINA Corporation

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